國家發展改革委氣候司近日就《國家重點推廣的低碳技術目錄》(以下簡稱《目錄》)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在隨身碟入選《目錄》的34項低碳技術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技術被列入“燃料及原材料替代類技術”。近年垃圾焚燒項目爭議不斷,這也使得此次該技術的入選很快受到輿論關註。
  質疑的要點包括,其一,垃圾焚燒技術是否低碳。過去輿論對此類項目的主要疑慮就在於,它對環境產生嚴重破壞,且能源轉化效率並不高,在民眾的印象中此類項目可謂與低碳背道而馳。其二,垃圾焚燒技術是否有創新價值。此次低碳技術目錄的原則之一是,“要有不同於傳統成熟技術的創新性”,之一者認為該技術在中國發展已久,已屬於傳統成熟技術。其三,現今政府部門對垃圾焚燒項目監管不足竹北買房子,其負面影響大於正面意義。
  對於這些質疑,目前發改委都一一作出回應。例如針對此技術是否低碳這一重要問題,發改委就提到管理與技術的差異,表示此次目錄主要是著眼技術。至於此技術是否具有創新價值,發改委則表示,外接式硬碟此次目錄經過了七次專家嚴格評審,結果是“用制度說話,而不是個人的判斷”。官方對質疑者為數不多的共識主要集中在,目前垃圾焚燒項目存在明顯的負面影響,並表示將關註反對者的呼聲。
  垃圾焚燒技術是否低碳,這是一個專業的問題,輿論儘管有介入衝動,其中不乏批評的聲音,但客觀地說並不會改變這一技術本身的價值。問題在於,討論垃圾焚燒項目時,技術只是枝節問題,分歧並非有關它的價值判斷層面,項目的論證和管理,以及相關信息的公開,才是人們關註的焦點。各地因垃圾焚燒買屋項目引發的矛盾中,幾乎都存在項目論證環節的漏洞,而在那些已經落地的項目中,有關項目對環境影響的信息,透明度不夠。這些方面的缺失無疑助長了民眾的疑慮。
  過去官方並未看到民眾疑慮背後的邏輯關係,這也導致官方在說服民眾的手段選擇上向來存在問題,政府仍然動用傳統的記憶體手法,意圖通過宣傳來說服民眾。而在現實操作過程中,往往巧妙地迴避了民眾關心的問題。一種典型的表現是,官方對此類項目的議題設置,經常從“燒不燒”過渡到“在哪燒”。這意味著問題被縮小,從一個影響範圍頗廣的環境和公共決策的事項,簡化為一個僅僅涉及利益相關者的問題。可能在官方看來,如果從利益角度解讀項目引發的矛盾,會讓最終決策變得輕便,但是以往的經驗表明,這種方式產生的效果並不好。
  從心理學的角度解讀,項目周邊的民眾反對聲在一段時間可能很大,但由於受到官方的重視,他們最可能也最容易被安撫,一定程度上說,利益驅動對這部分人可能是有效的。反而是那些距離遙遠,從公共政策理解這種項目的人,他們的反對聲更強烈,更不容易被說服。他們不會滿足於官方的承諾,而會迫使官方在決策和管理環節有更多的實質作為,在這部分人看來,只有在問題全面呈現和各方充分博弈的基礎上,公共決策才有足夠的公信力。
  垃圾焚燒入選低碳技術目錄,今後它可能被作為一種官方結論,成為地方推動此類項目的理由。當前,政府部門客觀上存在垃圾處理方面的壓力,民間恐怕不得不接受這種技術,但此事項涉及的公共決策環節和規則,今後當受到足夠的重視。  (原標題:[社論]入選低碳技術,垃圾焚燒不等於有了通行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x38jxz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