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餘飛
  日頭毒辣,空氣濕熱。
  看著手上一張都沒發出去的問卷調查表,謝興瑩無奈地擦了下額頭的汗水。
  這個雲南姑娘已在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學習了3年,但還是沒有完全適應湖北的夏季。
  今年7月,謝興瑩與同學一起到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鴨鋪村,開展暑期普法實踐。
  站在村頭,謝興瑩一遍一遍向過往的村民介紹自己:我是武漢理工大學社科普法志願服務隊的志願者,是來下鄉普法的,有一張村民自治問卷調查表……
  話音未落,村民擺手而去,留下警惕的眼神。
  不知重覆了多少遍自我介紹,終於留下了一兩位村民的腳步。“接下來就順利多了。”村民的理解讓謝興瑩鬆了口氣。
  相比在鴨鋪村的小波折,這支普法志願服務隊在荊門市掇刀區部分社區的普法活動則順利得多。
  “在普法宣講前一天,我們與社區居民做了些互動,請他們參加我們的普法宣講。”謝興瑩說。
  “19周歲的女方小A和20周歲的男方小B,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經相親、民俗彩禮、定親,在眾人期盼之下,還沒登記就舉辦了婚禮儀式。我國法定結婚年齡是多少?法律規定女方為20周歲,男方為22周歲。那麼,未到法定年齡結婚,婚姻是否有效力?婚姻法第十條第四款規定,未到法定年齡,婚姻無效……”
  “今年7月在荊門市掇刀區的社區普法,我們講的是婚姻法、繼承法等法律問題。”謝興瑩說,在社區開展普法宣講,志願者們選擇的都是跟群眾密切相關的法律知識,宣講形式也以講解案例為主,這樣大家比較容易接受。
  作為法學專業學生,謝興瑩認為,她們開展普法志願活動有著天然的優勢。
  正是考慮到這種優勢,武漢理工大學在2010年成立了這支社科普法志願服務隊,以“法律進社區”為落腳點,以社區法律咨詢和社區普法宣講為兩條主線,為社區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普及法律知識。
  2013年,謝興瑩加入了這支志願隊伍。
  “每個學期,學校會組織三至四次比較大的普法志願活動。平時,隔一段時間,我們就會進社區普法。”謝興瑩說,服務隊的服務對象最先定位為武漢市洪山區的一些社區,在服務隊擴大規模後,服務對象在原有基礎上擴展到了基層社區。現在,志願服務隊擴大了活動內涵,提高活動頻率。在開展常規法律咨詢和法律宣講的基礎上,將“3·15”、“12·4”等特殊法制宣傳日及新法規試行期也列為活動實施日。
  讓謝興瑩記憶較深的一次大型普法志願活動,是在2013年12月5日。那天,武漢理工大學社科普法志願服務隊與武漢市洪山區司法局合作,在武漢群光廣場擺開志願普法的檯子。
  活動開始沒多久,就有一名年輕女性走了過來。“她應該是快結婚了,過來就咨詢關於婚姻財產問題。”謝興瑩說,其實,大家都很關心法律問題,這也是志願服務的動力。到現在,我們這支志願服務隊已經累計開展社區服務100餘次,累計志願服務時間達4300小時,幫助社區居民8000多人次。
  “普法志願者,就是用自己的行為幫身邊人樹立起法治信仰。”謝興瑩說。
  (原標題:用自己行為幫身邊人樹立法治信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x38jxzom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